五 基督徒对教会的基本责任——“支持神家”
与别人相交
我们已经说过,“教会是神的家”,既为“家”,就要有“相爱相交”的生活,不然就没有家的真实意思了。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只在聚会的时候才与主内的弟兄姊妹相交,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,也应该多有来往,彼此关怀,彼此帮助才能真正将主耶稣给我们的“新命令”——彼此相爱,实行出来。许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,以为教会的牧者经常探访会友就是相交了,其实这只不过是“单程”的关怀,不算为“相交”。要“相交”,就要人人都对别人作出关怀和探访的行动,这样才能叫教会变成“家”。试想一想,教会牧者一个人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探访每一个会友?教会的牧者到来探访之时,会不会有“公事公办”的味道,比较上缺少了“真情友谊”的相交?倘若人人都彼此相交,全教会每一个人岂不是很快和很自然地得到关怀和照顾?所以,读者你在受浸之后,你就是教会的一分子了,你不再是“新朋友”,需要教会许多特别的照顾(当然,教会还是会继续关怀和照顾你,但决不像你初信或初来教会之时那样),反之,你也要帮忙教会去照愿其他新朋友,探访他们,关怀他们,我们希望人人都这样做,教会就真的像“家”了。
奉献金钱
教会既为家,我们就应该“顾家”。顾家的人绝不会不奉献的,因为他没有感到自己的钱“拿出去”,而是感到“拿回家”。有谁拿钱回家而感到吝啬的呢?极吝啬的人也不会不拿“十分之一”回家。其实,教会一切的收入都是用在我们自己身上,神并没有收取我们半分钱,但神仍算我们的奉献是给了神,神又答应为我们存留更多的财宝在天上,这是何乐而不为呢?
在旧约时代,神要求每一个以色列人奉献十分之一,但在新约,神要求我们把“身体”献上当作“活祭”。既然连身体都献上为主而活,为主而死,我们的金钱、力量、时间、物质身外物,就更不在话下了。基督教不像邪教,硬性规定要人奉献,若不奉献,就加以惩罚对付。每一间基督教的教会,都是“自由奉献”的,因为圣经明明的说“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,不要作难,不要勉强,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神所喜悦的”(林后九7)。不过,现在你快要受浸成为教会的基本会友了,你对教会的需要就应该有一个责任感,尽你的力量支持教会的经济需要。如果你要参考圣经在这方面的劝勉,和基督徒一般的奉献的话,以下几点就可以放在你的心里,你在神面前很自由的,感到当怎样做,就怎样做好了。
①不可空手朝见主:这是圣经的教训,要我们到神的面前敬拜的时候,一定要带礼物同去。其实这也是常理和礼貌,就如我们去拜候一位尊贵的人物,我们也不会空手去,我们会按这位尊贵人物受我们尊敬的程度而带适当的礼物去送给他。照样,我们每一次去朝见我们的主,万王之王,万主之主,我们怎可以空手去?所以,每次去敬拜神,都有一点奉献,原是应该的,这也是“礼拜”的“礼物”。作为一个基督徒,我们最低限度不比那些拜偶像的人差,他们每次去“拜神”,尙且肯献香献烛,到庙宇去尙且献上“香油”,我们应该献上最好的才对。神吩咐以色列人在献牛羊为祭之时,不能献上“有残有疾”的,乃要将“头生的牛羊”、“初熟的土产”,“上好的”献给祂,因为献上有残有疾的代表了献祭的人对神不敬不尊。
②按自己的本份奉献:另一个奉献的原则,就是应尽自己的本份。因为教会所支付的一切费用,诸如缴交水电费,购买日用品和印刷费,购置家具用具,支付神的工人的生活费,并一切行政费用,都是全部用在每一个参加聚会的人身上的。我们既然有份享受这些用品和服务,我们最低限度有一个责任去支付自己所享用的那一部份,这不要说是“做基督徒”的责任,这应该是“做人”的责任,因为我们绝不应该亏负别人所付出的,自己白白去享受。或问,怎知自己所享用的那一部份是多少?答案是,只要按教会经常支出的数字,用来除聚会的人数就知道了。
③按自己的能力奉献:单单奉献自己所享用的一份,严格来说,应该不算为奉献,因为这是给我们自己享用的,不是给与神享用的。但神并没有这样算,乃看我们各人奉献的“心”和我们奉献的“能力”如何。没有能力的人,很可能连自己享用的那一份也无法付得起;但他若有心,而且也尽了自己的能力,神就欣赏他的奉献了。但那些有能力的人,却要担当没有能力的人,实行“多有的多奉献,少有的少奉献,完全没有的就不必奉献”这个平衡的原则。但是到底怎样衡量我们是属于“多有”,或“少有”,或“完全没有”?这就要看我们爱主的程度了。主耶稣称赞那寡妇奉献两个小钱·因为她把“一切养生的都献上了”。
④按总收入奉献十分之一:不过,许多基督徒却认为很难这样计算自己的能力,一般来说,绝大部分基督徒乐意接受“十分之一牵献”这个比例,好方便自己计算。这也算是不错了,虽然与新约圣经的要求——“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”距离尙远,但已经算为可以接纳的了。
⑤感恩祭和甘心祭:除了上述的责任之外,圣经又教训我们要常常感恩。在旧约时代,凡向神感恩的人,都献上感恩祭,又称为平安祭。圣经规定,富有人家献赎罪祭可以献牛献羊,贫穷人家买不起一只牛或羊,神就准他们献一只鸽子为赎罪祭也可以。但是对于平安祭或感恩祭,规定不可以献鸽子,一定要献牛或羊,一来是因为烧在坛上的,只是祭牲的脂油,其他部分要分享给祭司和亲友,若是献鸽子,实在不可能这样与神与人分享;二来献一只鸽子为感恩祭也实在难以有感恩的诚意,圣经鼓励人为感恩而献的祭牲,是越多越好的,就如所罗门献殿礼献上牛二万二千,羊十二万只,分享给全国的百姓,皆大欢喜。同样道理,我们为自己的生日,为结婚,为生儿子,为买新屋,为升职,为毕业,为疾病得治,任何高兴快乐的事,应该多献感恩奉献。这一点连那些拜偶像的人都会做,我们做神的儿女的,岂不更应该将更多的感恩奉献给神吗?
⑥支持福音事工:我们奉献,除了应该支付我们自己所享用的那部分之外,应该还要考虑奉献支持教会传福音救人灵魂的福音事工,这样才不至专为自己,也为别人的需要。要知道,救一个灵魂,比赚取百万元更加重要,所以奉献支持福音事工,是最有价值不过的。或问,哪一些费用是福音事工的?这包括了教会开布道会的需要,购买福音书籍或福音工具的需要,支持宣教士或“差传”的需要,支持一些福音机构,诸如:“福音广播”、“神学院”、“短宣中心”等。
⑦关心贫穷的人:除了奉献支持自己的教会,和福音事工的需要之外,作为一个基督徒,一定不要忘记穷人的需要。世人也会捐钱支持“公益金”、“慈善机关”、“救灾救贫”等,我们身为爱心比世人大的基督徒,怎可以不参与救贫的慈善工作?不过,如果你自己的教会里面有贫穷人而你不帮助他们,反去帮助社会里的贫穷人,这倒有本末倒置的现象,所以,我们先要关心教会里有缺乏的主内弟兄姊妹,尤其是有突发事件以致无法应付的人,帮助有欠缺的传道人更是圣经教训我们要做的。
维持教会的合一与圣洁
教会最忌是闹分裂,魔鬼最喜欢的就是教会里的人互相攻击,所以圣经认为在教会内搅分裂是很大罪的,因为这就是“分裂基督的身体”。我们应该明白,教会里的组织和圣工不是由人决定的,乃是根据圣经的教训,顺服圣灵的感动而决定的。但是,很可惜,就是许多基督徒硬要在教会里以自己的意见为主,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,不惜伤了神的心,常常批评教会和教会的领导阶层,这些人很可能不是真基督徒,是仇敌魔鬼派来破坏教会的,我们要小心防避这样的人。当然,教会的领导层也可能有错,尤其是当领导阶层被那些没有生命的假基督徒占据了的时候,教会更是变了质,我们身为神的儿女,一定要起来维护教会,赶走恶人,填补破口,若不能成功,我们就离开这变了质的教会好了。不过,怎样判断领导层的恶人,值得我们起来对付他们?这却不是一两个人自己可以判断的。我们要极其小心,多与一些可敬佩的属灵长老交通,请教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挽救教会,千万不要凭自己的血气行事,以不法的手段来对付自己认为不法的人。
为了保持教会有合一的心,有一些基本的态度我们是要注意的:
①不要随便对教会作出批评,若有意见,要对当事人说,千万不要对与事情无关的人说,免得我们有拨弄是非之嫌,既绊倒人,败坏自己,又拆毁圣工;
②当听见某人对自己说一些批评别人的话之时,要问他:“为何对我说,不对当事人说?这样岂不是于事无补?”所谓谣言止于智者,帮助散播谣言就是与魔鬼同工了;
③倘若某人将一些批评话告诉你,说是为了想要挽救教会或某某人,你就得表示清楚,你是否是一个适合的人选,能够挽救教会,或帮助某某人。如果你以为自己是适合的人选,你就该遵照马太福音十八章十五至二十节的程序去处理,不要按自己的途径去处理,又要为爱心的缘故,将事情保密,不要损害别人的名誉,也不要让灵性软弱的人知道,免得绊跌他们,使他们变为“地狱之子”;
④如果事情真的是确实而严重的,需要告诉教会,提出“控诉”,也要循圣经指示的途径,依真理行事,不要私下攻击或采取报复的行动,乃要等待教会作出事情的结论,尤其是控诉教会的长老或任何领导人更是这样;
⑤如果事情是可以容忍的话,圣经要我们尽可能学习“吃亏”和“受损”,因为凡控告和批评的事,结果都是神的教会受损的。
圣经训我们要“竭力”保守神所赐“合而为一的心”。圣经看“合而为一的心”像一块宝玉一样宝贵,如果我们为了“一己的意见”而破裂这“合而为一的心”,这就是自私,是分裂基督的身体,是很大的罪恶。所以我们要保守“合而为一的心”,用爱心互相包容,彼此尊重,各人要看别人比自己强,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——即使牺牲了自己,若能成全神的教会,也是应当的。
教会虽然没有“阶级”的观念,但在工作上却不能没有层次,或领导的“阶层”,就如任何一个组织都不能没有领导层次一样。教会既然是“圣徒的国”,就应该有“国”的领导层次;教会是神的“家”,也该有“家规”和“家中的长幼次序”;教会是圣灵的“殿”,也应该有“利未人、祭司、祭司长、和大祭司”的层次,因为圣洁是有程度分别的,神的仆人和天使也有大小的分别的。因此,我们应当照神的旨意,对教会的牧者、长老、执事等领导人加以“敬重”和“顺服”。关于这方面的经训,在圣经里面比比皆是,就如:
①“那善于管理教会的长老,当以为配受加倍的敬奉。那劳苦传道教导人的,更当如此。因为经上说,‘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,不可笼住它的嘴。’又说,‘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。’控告长老的呈子非有两三个见证就不要收。犯罪的人,当在众人面前责备他,叫其余的人也可以惧怕。”(提前五17~20)
②“从前引导你们,传之道给你们的人,你们要想念他们,效法他们的信心,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…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,且要顺服,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,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。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,不至忧愁,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。”(来十三7、17)
③“弟兄们,我们劝你们敬重那在你们中间劳苦的人,就是在主里面治理你们、劝诫你们的。又因他们所作的工,用爱心格外尊重他们,你们也要彼此和睦……我又劝弟兄们,要警戒不守规矩的人、勉励灰心的人、扶助软弱的人,也要向众人忍耐……你们要谨慎,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恶报恶,或是彼此相待、或是待众人,要追求良善……不要消灭圣灵的感动。不要藐视先知的讲论。但要凡事察验,善美的要持守。各样的恶事要禁戒不作。”(帖前五12~22)
此外还有彼前五1~6;林前十二12~16;提前四6~16;提后二1~7、19~23,四1~5;罗十二1~9;弗四11~16等,这些经文都当熟读、领会,和谨记。
“敬重”是做人的基本礼貌!“顺服”是同心的基本表现。当然,我们只能在真理的范围内顺服,因为叫人“服下来”的是真理。为了真理,主耶稣会吩咐门徒说,就是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坐在摩西的位上,他所讲的若合乎真理(他能否行出来这是他个人对神的事),也要听从,因为不是听从他,而是听从“摩西”。
我们对领导人“顺服”是为了“真理”,我们对长辈“敬重”则是为长辈个人的“属灵份量”,例如:他的爱心与劳苦,他的属灵智慧与能力,他的品格为人等。所以我们要按层次顺服教会的牧者,长老和执事,对他们加以敬重。他们所决定的行政措施,若不是违反了真理,就当全力支持。我们支持教会的牧者、长老和执事们,就如支持自己家中的父母和兄长一样。所以,我们要出席全教会“家事分享聚会”(即会友大会),了解全教会的财政状况,关心教会的发展方向,随时响应领导层向会众的呼吁·常常留意教会的议决事项,即使自己对教会的议决案有不同意的地方,也要全力支持,因为人人若坚持自己的意见,教会就四分五裂了。一个议决案若得不到全体的支持,当然失败,但这个失败极可能不是因为议决案本身不好,而是因为得不到大众的支持而已。所以我们加入了教会,就要学习一个不为自己着想,乃为整体着想的功课。
或问,难道领导层的人犯了罪也要对他们顺服和敬重吗?当然不是这样,只是犯罪是有程度和严重性的分别的,我们知道,牧者和长老执事们都是人,试问有什么人完全没有错的呢?所以圣经对领导层的人犯罪是十分严厉的,比对普通人犯罪严厉得多;不过,圣经也不准我们随便批评教会领导层的人犯了罪,所以圣经指明,“控告长老的呈子,非有两三个见证人就不要收。”(提前五19)意思是要在证据确实的情况下才好处理一些控告长老的个案,过分容易控告长老是会中魔鬼的诡计的。我们知道,不论国家或团体,群众总是习惯了对执政的领导人随便加以批评的。但在教会里不可这样,因我们不能用属世的手段来办理教会内部的事。
因此,当我们发现领导人犯罪,我们就要小心,要慎重思想,到底他犯了什么罪?谁来判断他犯了罪?他犯了罪的严重程度怎样?他犯罪的证据是否足够?他有没有被误会了的可能性?他自己有什么表白或解释没有?他的解释是否可信?谁来判断他的解释是否合理?发现的人有否按马太福音十八章十五至二十节主耶稣所定规的程序,先私下劝勉犯罪的人悔改,尽力保全他的名誉不受损,他若多次不悔改,然后才告诉教会要求教会公开处理?无论如何,我们一方面要保持教会圣洁,不能让恶人或犯罪不肯悔改的人来领导教会;但另一方面,我们又要小心,免得血气行事,用了没有爱心和不合法的手段来对付人,以致造成搬弄是非,拆毁别人的名誉,败坏教会的圣工。
我们要小心,主耶稣说:“你们不要论断人,免得你们被论断,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,也必怎样被论断。你们以什么量器量给别人,也要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。”(太七1~2)倘若教会的领导人犯了罪,神尙且要对付,何况一个普通的基督徒呢?倘若有人以为,教会只能辅导他宗教灵性上的事,至于他个人私生活的事,他私德的事,教会就毫无权柄管理他。这样的思想就大大错了,并且我们根据这样的思想,可以判断他是未得救的,因为他的信仰原来只不过是一种宗教活动而已,并没有实践在日常生活中。按地方政府的法律来说不错,教会是没有权柄将犯罪的人监禁起来,或作什么刑事上的处罚,但教会还是有权柄采取纪律行动加以对付,例如:停止他的一切事奉、停止他擘饼记念主的权利、记录他的过错、将他赶岀教会、通告众教会不要收纳他、在祷告中“将他交给撒但,败坏他的肉体,使他的灵魂在主的日子可以得救(倘若他肯悔改的话)”(林前五1~5)等。教会维持纪律,有两个目的:其一,是为了借着辅导和劝诫挽救犯罪的人;其二,是为了挽救教会,使教会不至容让罪恶,绊跌其他人,又逼使神离开教会,失去神的同在,结果使教会名存实亡。